智慧物联网、水务环保

什么是“生态眼”?

生态眼是以整合天基、空基、地基的主流监测手段为基础,以国内领先的创新技术为支撑,以多元监测、数据融合、智慧分析为手段,为区域整体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评价系统。

水环境精准治理服务

  • X地河道曝
  • X地生态浮
  • X地原位治理设备
  • X地软围隔
  • 某河的曝气装置

微纳米曝气:在水深约600-1000mm 处形成大量直径小于0.25mm的微型气泡,溶氧率极高。

生态浮岛: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壤早培技术原理,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消毒”工艺进行污水处理,经过二氧化氯消毒处理后达标排放。

软围隔:又称防污帘,用于阻隔水体污染物扩散、有效减缓水体交流速度,可有效将清洁区与污染区隔离开。

某河的曝气装置

生态环境多源立体感知信息化平台

           

“生态眼”——长江经济带(南京段)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韩正来到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调研“生态眼”环境监测系统

         

客户案例

         

          CUSTOMER CASE        

某区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项目痛点:

城市各部门物联网传感器建设参差不齐,各类物联感知数据相互独立,维护与应用现状迫切需要从设备端到数据端的统一管理与可持续运营。

解决方案:

结合化工园区域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的需求进行化工园应用提升;二、在重点区域和流域通过部署传感设备,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三、搭建统一的基础平台,实现对城市传感器的集中管理与监控,对传感网络的体系化整合与接入管理,对传感数据的协同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

项目效果:

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打造城市治理示范应用,构建敏捷低耗的物联感知网络,形成统一的资源管理能力,为大数据应用及开发提供动力。

2018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智慧xx”中心,给予高度肯定。

某区大气环境质量物联网监测系统

项目痛点:

环境监测站人力、物力有限,人员责任不明确;监测站间距离远,难以说清区域中污染来源;单监测点位无法反映整体污染情况;监测网络与监管网格没有融合,难以实现大数据分析。

解决方案:

在区域内6个街道网格化部署低成本、高集成度、适合大密度部署的大气环境物联网监测设备,共计安装部署6个监测点、3个质控点、7个污染源监测点,实时动态监测街道区域内空气污染物的分布状态。并每日提供数据分析报告服务,为各街道扬尘管控提供技术支撑,为区域污染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效果:

构建精细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监测全覆盖、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为大气环境持续改善提供有力保障,为监管部门提供涵盖监测、预警、报警、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类应用。